任正非与乔布斯,科技与人性
2021-04-06 by uino 8.1K CEO专栏

01
  任正非在2018年9月29日的华为公共关系战略纲要汇报会上说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能狭窄,不要以为客户说出来的是需求,其实客户需求是一种逻辑学和哲学,是人性的持续激活与成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客户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客户需求,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也是客户需求,只是更长远一些。”

  “真正的需求是人性的持续激活与成长”,此话如果是乔布斯说的并不意外,但从一手打造华为的任总口中说出来,确实让我吃惊。华为一直是长期跟随策略的成功典范,其强项过去也一直是在偏工程技术的电信运营商领域,能如此阐述客户需求,可见任总在科技产品上的认知和见识已经达到了不起的深度和境界。假如这种理解已经成为华为研发团队的共同意识,那华为手机在过去几年能够快速崛起取得意料之外的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天风证券的赵晓光说,他拜访华为的一个资深元老,问华为现在看好什么技术,答曰:“任何的创新,最核心的是人机互动、增强体验。” 可见,任正非的说法,在华为的高层中已经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语言、视角说出来的共识。)

02
  为什么说此话更像是乔布斯说的?乔布斯作为科技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经理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其成功的最关键要素之一(也许没有之一)就是对科技人性化的强烈追求。

乔布斯在D8上接受访谈时曾经讲过一个秘密:

“我们是从平板开始的,我先是想到一个点子,抛弃键盘,尝试多点触控。我问工程师我们能否做一个多点触控的玻璃屏幕,直接在上面打字和操作。大概六个月后,他们叫我去看了多点触控屏幕的原型,它非常不错。

我把它交给了我们一位非常出色的界面交互工程师,几周之后他叫我去看一个滚动的界面,当我看见这个滚动界面还有回弹的效果,我想‘天哪!。。我们可以用它做手机!’

于是我们把平板电脑的计划雪藏起来,因为手机更加重要,然后我们花费数年时间打造了iPhone。

当iPhone成功之后,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开始下一步计划了,于是将平板电脑的计划解冻,再结合我们在iPhone上学到的东西,重新用在平板电脑上,做出了iPad。”

“滚动界面”,“回弹效果”,如今这些都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交互元素了,我们也会自然地认为当然这种交互方式会打败传统的按键手机,但假如回到2003年的那个时刻,会有多少人意识到“滚动”、“回弹”带来的巨大改变呢?

03
  假如从功能性的角度看,其实用多点触控实现的“滚动”、“回弹”可能未必好过原来的按键方式,原来的上下键和翻页键,一次一屏,也翻得很快,还不会在滚动时看不清显示信息,没有“回弹”,但竖条滑杆一样告诉你已经拉到底了,有什么是功能性上没有实现的呢?

多点触控带来的的滚动和回弹,就同20年前的鼠标和图形界面一样,并不是所谓的“刚需”,不是任正非所说的“客户面临的实际问题”,但却是任正非所说的“人性的持续激活和成长”,是“更长远”的科技创新。

创新产品,尤其交互创新,难免经常会被挑战是否刚需。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创新都不是刚需。创新就是创造今天生活中还没有的东西,人类今天的日子已经过的很好了啊,又有哪个是不能缺少的“刚需”呢?

04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后,试图将电话专利以10万美金卖给当时电报业霸主美国西部联盟电报公司,被西联总裁威廉-奥顿断然拒绝:“电报能清晰传递信息,有谁会需要这么一个听声音的玩具?”,贝尔最终建立了贝尔电话公司(后来的AT&T),取代西联成为通讯业的新霸主。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奥顿非常愚蠢,其实当时持奥顿这样看法的人是绝大多数,尤其是在精英阶层,比如英国邮政大臣阿诺德-莫利,甚至在电话发明20年后,还说:“煤气和水对每一个国民来说都是必需品,而电话不是,永远也不会是。”

邮政大臣,应该相当于那个时代的CIO吧?

05
  人性,是最大的、永恒的刚需。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意欲是人生的本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人们就痛苦,欲望满足了,人们就无聊,于是又追逐新的欲望,再次满足后再次无聊,再寻找新的欲望。

叔本华所说的只是人性的一部分,过分放大而得出悲剧的人生观不合适,但不正视这一人性的真实存在则更不可取。所谓需求,就是欲望,自然也是不断增长的。

回到一万年前,除了吃喝,有什么是刚需?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就是不断产生软需,满足软需,将软需变成刚需,又再产生新的软需的过程。鲁迅说过:“这世上本没有什么刚需,需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刚需。”

在所有的软需和刚需背后,是最大的、永恒的刚需,人性。

06
  从翻页键、滑杆,到滚动、回弹,并没有带来功能性的提升,但带来了体验的提升,朝着人性化的方向走了一小步。

人性化的一小步,往往是科技应用的一大步。

人机交互的方式朝人性化走一步,就把人和科技拉近了一步,把使用科技产品的门槛降低了一分,而由于人群是钟形正态分布的,当门槛降低到大众级别时,门槛每降低一分,带来的人群数量可能超过上面的十分。当科技可以离人更近,就可以激活更多人关于运用科技的想象力和能力,从而带来更丰富的科技使用场景,带来“人性的持续激活和成长”。

07
  让科技逐渐走向大众,看似是很明显的趋势,但即使是最杰出的企业家,也会误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伟大的硅谷企业家,Intel的安迪-格鲁夫,和当时的下属,后来成为著名投资人的约翰-杜尔一起去旧金山看首届西岸电脑展,看到了刚推出的苹果电脑,杜尔对格鲁夫说:“安迪,我们有微处理器,有操作系统,也有编译器,还获得了BASIC使用许可,我们也应该制造个人电脑。”

安迪-格鲁夫观察了一阵子参加展览的人,说:“这些买家都只是些发烧友爱好者。我们不需要做个人电脑。”

08
  过去几十年,在推动科技向人性化迈进上,恐怕没人比乔布斯贡献更大。

七十年代初,他意识到作为整机的个人电脑会成为流行产品并用Apple II予以证明,最终带动IBM也进入这一市场;八十年代初,他发现鼠标和图形界面后立即意识到其巨大潜力,以Macintosh开启了GUI交互,最终微软跟进的Windows让PC进入真正普及的时代;本世纪初,又是他率先发现多点触控交互的潜力,iPhone永远改变了手机行业,并让不会用电脑的人也能够方便地使用互联网,最终Google跟进的安卓和iPhone一起创造了巨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

瞧瞧不同阶段跟在他后面学的公司名字就知道乔布斯超越和引领时代的眼光了:IBM、微软、Google,都是各自时代的霸主。

但即使已经意识到个人电脑的光辉未来,也并不意味着就已经能知道具体的使用场景。在安迪-格鲁夫说个人电脑只有发烧友会买的时候,乔布斯也同样在头疼怎么创造更多使用场景,让个人电脑找到更多的买家。

在2007年D5的乔布斯-盖茨访谈上,白发苍苍的主持人说到70年代曾经看过苹果的广告:“已经有上千人发现了个人电脑的价值”,乔布斯大笑起来,解释说,那时买个人电脑的都是发烧友,没有什么普通人的使用场景,为了推广个人电脑,他们那时打过很多可笑的广告,比如这个:

说到结尾,乔布斯也绷不住了:

所谓“那一类的东西“,指的就是强行YY出来的场景吧。哪个家庭主妇会对着一个只能敲绿字符的电脑录入自己的菜谱呢?直到几十年后,人人iPhone安卓的时代,这个场景才在某些地方称为了现实。

(在同一个访谈中,盖茨也特意强调了Office的成功原因就是比其它当时领先于微软的办公软件更早地押宝在了GUI图形交互界面上。这段双雄访谈信息量很大,值得好好看看)

09
  即使是乔布斯,也不可能在发现并实现了创新的交互方式和创新的设备之后,又能想出其上的主要使用场景。但正因其促成的创新,让更多人有机会使用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这样的科技手段,从而为后来人想象和创造丰富的使用场景打下了基础,这也就是任正非所说的“人性的持续激活和成长”吧。

前一段时间“何同学说5G”的视频里说的,是同一个道理,5G、物联网的场景究竟是什么,大家想不清楚,其实和10年前想不出4G的场景和价值一样,科技给社会带来的进步,是层层累积的,我们今天站的高度,是无数想不清的进步叠加而来。

10
  我第一次看到乔布斯讲他看到演示想“天哪!”的时候,认为那个时刻他一定有回到三十年前在Palo Alto看到鼠标和图形界面那一刻的感觉,神启的时刻。

不过我当时就意识到,对于“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的乔布斯来说,这种神启时刻他应该经常碰到,只是最后被证明是真正的神启时刻的次数并不多。

直到某天,才从另一本书中知道乔布斯讲的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稍微扭曲了一点儿事实。

事实是,在2003年夏天,乔布斯第一次看到这个演示时,他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反而认为是个没什么价值的技术。演示人员还努力讲解了假如把这样的屏幕用在数码相机上就可以不用给操作按钮留空间,这样数码相机背后的屏幕就可以更大,乔布斯完全不以为然。

但是,几天后,乔布斯回心转意了。他回来告诉大家,多点触控的技术很重要,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说“我们要做手机,没有键盘,只有触屏。”

即使是乔布斯,也并不是立即就能意识到多点触控的巨大价值。

即使是乔布斯,靠的也并不是直觉左右的神启时刻,而是学习吸收后的反复思考。
数字孪生/智慧园区/IOC/三维可视化/